建築學家王澍曾說:“中國文化在整個中國的城市中,已經徹底崩潰了。”所以,城市中還存留着的近現代建築,那些文化印記,是散落在城市中的重要記憶。近日,我院“南京近現代重要建築暑期尋訪團”的同學們通過采訪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的專家、街頭随機問卷調查、走訪南京近現代重要建築,深入探索南京近現代建築保存現狀,尋求解決途徑。
調研首日,實踐隊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發放了問卷,超過50%的市民對南京一些重要建築的了解僅停留在“參觀過”的層面上。絕大部分市民認為近現代重要建築需要被保護,因為市民眼中對這些有年頭的老建築的保護狀況并不樂觀。
為更好地了解近現代建築的現狀及相關部門采取的保護措施,近日,實踐隊員來到了南京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找到了近現代建築的研究專家陳老師并對其進行了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陳老師對于近現代建築的保護給出了這樣幾個方面的建議:
有法可依才能統籌全局
首先,“必須要有法可依,才能推動保護近現代重要建築。”八十年代時的一本《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南京篇》為如今全面的建築保護規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陳老師提到“城市規劃先行”的觀點,這是指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市政府已經對近現代建築的價值進行了判斷,對建築的未來處理進行了預估。市規劃局從1998年就着手開始實施這個保護計劃了。從中,可以看到市政府對文物保護的前瞻性。
開放保護即是賦予生機
其次,“賦予重要建築新的意義而非讓它成為一座‘死’建築”也是保護工作的關鍵之處。不能單純的為了保護而保護,限制了建築發展的可能性。建築需要人氣,所以現今較為提倡的保護方式是在留存其曆史意義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社會價值,隻有将其公共化,讓群衆去認識它,才能讓保護取得更好的成效。
陳老師認為“随着大家認知的提升,重要建築的管理也會越來越好”。城市的發展,包括人的認識都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就像房屋的修繕技術一樣會與以往不一樣。對建築的等級要求也會随着社會變化及需求而改變。群衆的綜合素質也相較于以往有所提升,這對于重要建築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時不我待推進部門聯動
在對陳老師進行采訪時,她無時無刻都在向實踐隊員傳遞着一種對近現代建築保護問題充滿信心和積極的态度。陳老師表示,今後他們研究人員也會盡力聯合各部門一起多向公衆開展一些知識普及的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建築。也希望通過相關工作人員的努力再加上公衆一起的努力,把城市最好的一面留下來,向世人展示。畢竟時間不等人,每一分每一秒在陳老師的眼裡都是迫切的。
開放保護實例之——拉貝故居
隊員為親身了解建築的保護現況,實地考查了部分近現代建築,其中包括拉貝故居和賽珍珠故居。
約翰·拉貝,一位被稱為難民稱為“活菩薩”的德國企業家。拉貝故居位于廣州路小粉橋1号,是一幢德式小洋樓,曾在二戰時期收留、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故居前的庭院中矗立着拉貝的雕像,修複後的三層故居有兩個功能區:約翰·拉貝及國際安全區紀念展區、國際文化交流展區與多媒體演示區。
通過實地考查拉貝故居,隊員們發現故居内建築留較為完好,且内部空間得到充分利用,以紀念館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保護方式很好的延續了有曆史意義的建築物的價值。
南京是一座古都,建築是城市的記憶,是記載城市曆史的化石。然而對近現代建築的保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它牽涉到城市發展總體進程、舊房改造、文化傳承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希望南京近現代重要建築在政府和群衆的共同努力下能夠繼續煥發屬于它的光彩。
(崔若愚孫媛胡宇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