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7點,我校外語系教師張高遠博士在Z3-118教室做了“論元倒換的語用效果——以‘花園蜜蜂句’為例”的專題講座。講座從英語如“The bees swarm in the garden”和“The garden swarms with bees”兩者之間的“施事”與“處所”成分倒換現象談起,引導聽衆關注這類句型的奇異特征,啟迪學生自覺尋找理據,解決類似的迷惑現象,指導語用實踐。
講座從列舉現象入手,概述“蜜蜂句”奧妙所在,考察L式的句法及語義特征,揭示處所主語句式的語用功能。通過A與L兩種句式對比,着重考察L式,而構成L式的關鍵又在于該句式所能接納的動詞類型和“with+NP”中NP的語義特征。
張博士從認知語法角度對句法論元倒換現象作出解釋。從完形心理學角度看,“花園蜜蜂句”是“物象-背襯”現象在人類自然語言中的反映。自然語言存在着謂語動詞兩邊的成分可互易的情況,如:“鐵路通拉薩了/拉薩通鐵路了”、“行人走便道/便道走行人”等。這其實跟“物像-背景倒換”實質上是同一回事。“物像-背景倒換”是比較特殊的情形,一般的情形是“物像-背景分離”。。這種“分離”涉及“意象”。“意象”是語言認知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對一個客觀事物或情形由于識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由“意象”而引出“物像”和“背襯”之對立。這對概念來自“完形心理學”著名的“花瓶”和“頭像”的視覺實驗,可以将花瓶看作物像,頭像看作背襯,也可以把頭像看作物像,花瓶看作背襯:這種現象即所謂“物像-背襯倒換”。“物像”和“背襯”雖可倒換,但一般每次隻能看成一個“物像”,不可能同時看成兩個“物像”,這種現象即所謂“物像-背襯分離”。日常視覺經驗中“物像-背襯倒換”的情況不多,而“物像-背襯分離”屬于正常情形。
語言中一般句子的主語和賓語是不可以倒換的,如“大魚吃小魚”和“小魚吃大魚”意思迥異。就大多數情況來說,主賓語同時出現,主語往往指施事,賓語多指受事。主賓互易的句子是比較特殊的現象。認知語法把“主語-賓語倒換”看作心理上“物像-背景倒換”的一個實例,因此“主語”就是“句法物像”,而“賓語”就是“句法背襯”。這隻不過是視覺域中的“物像-背襯”在比較抽象的語法域中的映射而已。兩個成分相對而言,哪個比較凸顯,哪個就成為“物像/主語”,語法就将凸顯的成分置于句首位置。
張博士“小題大做”,以“剝筍”方式逐層深入、旁征博引,揭示句法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置方式之間關系,指出人們并非平白無故地平行運用兩種“同義”句式,句法位置的變換常與語義角色的轉換相聯系;語序變化難以超越句法條件限制,同時又與語義密切相關。語序變化意味着表意功能有别:從表意功能上說,“蜜蜂句”A式是靜态視角下的一種叙事句,而L式則重在“動态”刻畫,描述“處所”或類似事物的一種臨時狀态,即“動态特征”。
本次講座主要内容即将刊載于《天津伟德国际1946bv官网學報》。